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學的基礎 - 家計單位的經濟行為


在整個經濟體系內,我們已經在經濟循環圖概說當中將其分為四名角色,也就是經濟學課本當中的經濟單位。這四名角色是主導經濟體系的運作。



我們首先介紹家計單位(Household)的經濟行為。

家計單位的組成成員可以想做是每家每戶都有的戶口名簿或是戶籍謄本,這是政府機關容易紀錄與統計每家每戶的人口。於是,家計單位這樣的名詞就與我們的生活連上關係。

在我們的戶口名簿上,第一欄出現的就是戶長,一般來說戶長通常就是家庭當中的經濟主力,總是要為家戶的生存而打拼。為了讓家戶裏頭的成員可以存活下來,戶長會檢核自己擁有的資源(也就是要素),然後到要素市場上去販賣。

每個戶長都會擁有的就是他們的時間與體力(俗稱的勞動力),所以這也就是我們介紹經濟循環圖時,將要素市場以勞動市場替代的原因。

他們進入要素市場販賣他們擁有的資源,有勞動力的就會販賣他們的勞動力,成為勞動供給(Labor Supply);有資本的就會販賣他們的資本,成為資本供給(Capital Supply)。



若能夠賣掉他們擁有的資源,就可以換到能夠維持存活所需的商品,或者是換到薪資(所得),再去商品市場上購買家計單位所需要的商品。

家計單位未必會將所得花完,除了購買商品外,還需要向政府納稅,若還有餘額,就可以存起來。即使是在非貨幣時代,部分商品或糧食也可以被保存下來(運用醃漬與風乾方法),在未來用於維持生活。

所以家計單位的經濟行為可以歸納為
  1. 以生存為目的
  2. 販賣他們擁有的資源
  3. 購買需要的商品
  4. 有納稅的義務
  5. 有餘額可以儲蓄